openKylin论坛

 找回密码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发表于 2003-5-10 23:25:18 |只看该作者 吕观雄|倒序浏览
《 语言与文字》

                       王士元

  语言的产生比文字早得多,文字是从语言中发展出来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发展出来的文字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各种文字跟语音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关系和距离,也许可以把世界上的文字分成四大类。
  和语音关系最密切、距离最近的文字大概要算朝鲜的谚文,朝鲜的谚文是一笔一笔的,和朝鲜话语音里的区别性特征很有关系。写起来,元音是一个系统,辅音是一个系统。在元音里怎样写是前元音,怎样写是后元音;在辅音里怎样写是送气,怎样写是不送气;这些在谚文里都能表达出来。从各方面来看,朝鲜文和语音的关系都是最密切的。
  在印欧语系里,比如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等,文字单位所代表的是音段(segment),而不是区别性特征。当然,不同的文字和所代表的音段的关系并不相同。比如英文字母所代表的音段,大部分不是音位(phoneme)而是词音位(word phoneme)。sane这个词里的a代表的是元音[ei],sanity里的a代表的是元音[a]。同一个字母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音位,这是因为要保持词、词位和语法之间的简单关系,所以读音变了,音位变了,文字并没有变。又如electric,如果后边加上-ity成为electricity,最后c变[k]变成[s]。但是,为了保持词的单位性,文字上并没有作相应的改变。由此可见,在以音段为单位的各种文字中,还是有差别的,有的离语音近一点,有的离词音位近一点,英文字母在很多场合代表不是音位音段,而词音位音段。
  朝鲜文字代表的语音单位最小,英文、俄文这一类文字所代表的语音单位就比较大,至于日本文字――假名所代表的语音单位就更大了。假名所代表的是音节,每个音节包含两个音段。日文的假名是典型的音节文字。
  在各种文字离语音最远的要算汉字了。朝鲜谚文、英文、日本假名和汉字分别代表了世界上文字的四大类。无论从哪一种语言来看,文字和语音总是有一种固定关系的,只是这种关系的远近不同,距离不同而已。
  文字虽然是从语音中发展出来的,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语音的发展。瑞典话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瑞典文象英文一样,也是一种音段文字,早在二三百年以前,就有很多人指出,瑞典话紧接着元音后边的某些辅音是不发音的。例如zod(铜),ved(木头),med(同,连词),这些词在拼写上有字母d,但是不发音(这种音变现象,印欧语系许多语言都有,法语尤其典型,很多拼在元音后边的辅音都是有字无音)。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瑞典的扫盲运动搞得很好,大批大批的文盲都能识字看书了。他们按字音读音,把元音后边的字母d也读了出来。于是,由于文字的影响,二百年来的历史音变又倒转了回去。我想文字对语音的影响大概不限于音段文字,汉字一定也会有这一类的例子。简化汉字“宾、邻、进”,繁体字的声旁是舌尖鼻音韵尾-n,简体字志旁是舌根鼻音韵尾-ng。将来说不定就有可能因为文字的影响,“宾、邻、进”的读音由舌尖韵尾变成舌根韵尾。
  汉字虽然比别的文字离语音远得多,但是也有它的好处。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各地语音的变化很大,但是不论哪个方言区的人,都可以看同样的书报。从历史方面说,汉字的这个优点也是显然的。虽然很多汉字现在简化了,读古书成了问题,但是,教我们的一个中学生看懂两千年前的古文,仍然要比教一个美国中学生看懂几百年前的英文容易一些。象中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文化上能够如此高度一致,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在这方面,汉字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近邻印度情况就复杂很多。印度也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国家,但是文字的情形就复杂得多,由于文字上的不一致,文化的传统、社会的习俗就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别的且不说,就以一张五个卢比的钞票来说,票面上除了必须印上英文和印地文以外,还要印上阿萨密文、孟加拉文,古吉拉特文、坎纳德文、克什米尔文、马拉亚拉姆文、马拉蒂文、奥利亚文、旁遮普文、梵文、信德文、泰米尔文、泰卢固文、乌尔都文,一共有十几种,如果不把这些都印出来,有时候买东西都成问题。
当然,也必须承认汉字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上万个汉字要编成一个固定的次序就很难,打字、印刷、电讯、编排索引、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种种方面,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汉字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问题。
  文字是每个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成千上万的人每天学习它,使用它。因此,有关的文字的研究工作如果做得好,对社会进步就会有很大贡献。文字的好坏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了解它。比如,一个字一个字是怎样学会的?学会了以后,一个字一个字是怎样读的?这些都是语言行为上的基本问题,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当然,回答了这些应用语言学上的问题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根据它确定一个理想的政策,因为政策的制定并不只是一个科学知识的问题,但是, 我想,有关语言文字的政策总是应当有最充分的科学基础的。
  文字的单位是字,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汉字。认字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字所代表的意义。世界上一般语言所用的文字,字和意义之间都不直接发生联系,而是通过语音,然后才达到意义。汉字是否也是这样的呢?这个问题引起国外许多学者的很大兴趣,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目前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汉字不需要经过语音这个阶段,可以直接从字达到意义。
  心理学家P.Rozin在1971年3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有阅读问题的美国儿童容易学会阅读汉字表达英语》(American Children with Reading Problems Can Easily Learn to Read English Repres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他在美国东岸的一所小学里做了一个实验,这所小学患有失读症的儿童比较多。实验办法是用汉字代替英文,并不改动英语的语音,让患有失读症的儿童读。比如写出来是汉字“妈妈放书”,读出来仍旧是“The mother put the book”,也就是文字和语音搬了家,用汉字来解决失读症的问题。实验的效果非常好,原来连看很简单的书都有困难的孩子,在改用汉字来阅读以后,学得非常之快。Rozin认为,小孩阅读英文字母拼的词的时候,大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拼出来,这对有失读症的儿童是很困难的,改用汉字就没有问题了,困为汉字是不怎么依赖语音的,它可以由字直接达到意义。
  1973年,我的小女孩出世以后,我觉得如果她长大以后根本不懂中国语,那是不应当的事情。学习汉语并不难,最困难还是汉字。于是,我仿效Rozin的办法,在她两岁多的时候,教她认汉字。我用一块块的小木头,用毛笔写上汉字。例如,“妈妈,飞机,桌子,椅子,牛奶”等等,但是,用英语来读,“妈妈”读成mother,“桌子”读成table,“牛奶”读成milk等等。结果她在两岁三个月到九个月这半年的时间内,在一个完全英语的环境里,学会了一百多个汉字。而一般美国儿童这么大的时候还没有开始认字母呢。当时她以为英语就是那么写的,一直到四岁多进了幼儿园,才发现英语原来不是那么写的。从我女儿学汉字的例子来看,汉字未必象许多人说的那么难学难认,问题也许还是在于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环境,如果把这一类比较细致的问题都弄清楚了,都解决了,也许学习汉字并不是什么很麻烦的事情。汉字毕竟还是有很多基本优点的。
  世界上的一般语言用的是拼音文字,是由字先翻成语音,然后再由音达到意义的。许多儿童看书看得慢,是因为他并不是只在看字,他还在默默地拼,喉咙的速度自然比眼睛慢得多。大部分人在认字的时候都经过这个阶段,先通过语音,再得到它的意义。
有些人认为,汉字并不通过语音,而是由字形直达意义的。这种说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曾志朗(Ovid J.L.Tzeng)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实验,发表在1977年的《实验心理学学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文章的题目是《阅读汉字时言语的再编码》(Speech Recoding in 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他用单字、成句押韵与否、不成句押韵与否等多种情况作实验,否定了这样的说法:看汉字和看图画一样,是不通过语音的。实验结果证明,看汉字的时候并不能由字直达意义,也是要通过语音的。
  我觉得,研究汉字是一项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汉字不但影响那么多的人,而且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也很有意义,因为自从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就有了耳朵和眼睛两个渠道(channel),从两个角度――耳朵和眼睛――去研究大脑是怎样处理语言信号收获一定比只从一个角度研究要大。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汉字有更透彻、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为国内的文字改革政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的语言学对于中国的社会很可以有贡献的一个机会。

(注:《语言和文字》是美国加州贝克莱分校王士元(William S-Y Wang)教授1979年8月16日在北京大学学术讲演的题目,这里摘录刊载记录搞中的几段。)

本文原载于《文字与文化》1981年第一期(汉字现代化研究会编)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47: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9 13:57:21 |只看该作者 67781530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偏偏很简单的问题有人会说得很复杂。
汉字起源于象形,英文起源于拼音,这没错。

但是运用就不一样。
汉字和英文都可以当作符号来阅读,就是阅读的时候不念声音,只靠字形来理解。速读法就不依靠声音,只依靠字形。
汉字和英文也都可以当作发音记号来阅读,当然汉字除了形声字的汉字,就要死记硬背才行。
汉字和英文也都可以形象文字结合阅读,习惯简体字,阅读繁体字就会吃力。习惯了英文,如果以IPA来书写英文,阅读速度都很慢。

大脑的运动是受思维在运动,要怎么阅读文字,主要还是思维在起主导作用。
思维运用的不一样,大脑活动的也不一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48: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17:12:23 |只看该作者 吕观雄


王士元先生这篇文章提到P.ROZIN的这个实验,对我们认识文字的性质很有启发作用。为什么有失读症的美国儿童不能学会阅读英文,却可以学会用英语来读汉字句子呢?难道英文单词不也有字形吗?其实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英文其实也有字形,汉字也有读音,所有的文字都有自己的形、音、义。那么为什么这些患有失读症的美国儿童不能学会英文,却可以学会用英语来读汉文句子?我看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汉字的字形差异比较大,比较容易分辨和记住。英文都是由字母从左到右这么排列,字形差异没有这么大,初学的儿童要先学会拼音,然后在阅读时通过拼读而得到字义,患失读症的儿童恰恰无法过拼音关,而无法学会拼音文字。
  现代汉字文本的读音与我们平时讲话的距离并不大,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汉字语句不难,但汉字与英语的距离就太大了,有些汉字用英语来读,发一个音节,有些汉字则需要发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美国儿童用英语来读汉字文本,学习难度应该比我们学习的难度要大,而他们却能学会了。据此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这个实验也说明,阅读汉字文本是不怎么依赖语音的,这不是因为汉字有超语言性,而是因为汉字字形分辨率高,熟练后,在阅读时可以直接从字形而获得语义。由于英文也有字形,熟练掌握英文后,也可以高速阅读。高速阅读有一个教学要求,就是要克服平时养成的逐字默读的习惯。可以想见,高速阅读是不怎么依赖语音。假如阅读要依赖语音,怎么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呢?人说话的速度再怎么快,也难以赶上阅读的速度。


一个一生下来就聋哑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学会有声语言。但没有学会有声语言的聋哑人却可以学会手势语和学会文字。道理何在?原因在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可以成为独立的逻辑系统,它们都有自己的基本符号和符号组合系统,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这样的系统是可以独立承受交际功能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可以有较大的一致性,如现代汉语文本之与普通话;也可以不怎么一致,如古代的文言文之与古代的口头语言。如果阅读一定要通过语音才能得到语意,我们就不可能学会看文言文的书,因为这样的文言文章读出来大多是听不懂的;我们大多数人也不可能学会看得懂英文文章,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他们既说不好也听不懂英语。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他们虽然不会说也听不懂,却大多数人能看得懂文言文和英文。


如何看王士元在《语言和文字》一文中谈到的曾志朗先生的实验和结论?
  王士元在《语言和文字》一文中提到的曾志朗先生的实验和结论:

  “世界上的一般语言用的是拼音文字,是由字先翻成语音,然后再由音达到意义的。许多儿童看书看得慢,是因为他并不是只在看字,他还在默默地拼,喉咙的速度自然比眼睛慢得多。大部分人在认字的时候都经过这个阶段,先通过语音,再得到它的意义。
有些人认为,汉字并不通过语音,而是由字形直达意义的。这种说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曾志朗(Ovid J.L.Tzeng)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实验,发表在1977年的《实验心理学学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文章的题目是《阅读汉字时言语的再编码》(Speech Recoding in 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他用单字、成句押韵与否、不成句押韵与否等多种情况作实验,否定了这样的说法:看汉字和看图画一样,是不通过语音的。实验结果证明,看汉字的时候并不能由字直达意义,也是要通过语音的。”

  我认为曾志朗先生的这个实验设计没有错,但他下的结论错了,不是全错,而是不全面,理由是:
  这个实验只能说明,阅读汉字文章,在某些情形下(比如有人写了错别字,用了同音字来代替)也要通过语音才能到达语意。按双通道理论,文字可以从形而直接通达语意也可以先通过语音再得到语意。而曾志朗先生下的结论却是:实验结果证明,看汉字的时候并不能由字直达意义,也是要通过语音的。
  这个结论的错误就好比从广州到上海可以分别乘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也可以走路去,但他却下结论说,从广州到上海只能坐火车去。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17:25:00 |只看该作者 67781530


声音阅读,图像阅读,音形结合的阅读,却决于人要用哪种阅读方式。

当然,起源于象形的汉字,会使用图形阅读多一些,这根文字的起源有关。
起源于拼音的文字,会使用拼音阅读多一些,这也跟文字有关。

他下的这个结论,是他的实验对象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然后看到大脑的活动状态,最后把大脑的活动解释为原因。其实大脑的活动是结果,思维的活动才是原因。
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大脑的活动也不一样。
所以,很简单的东西,被复杂化了。



患了失读症的儿童(我觉得这个东西有待于认识,不能简单的下结论)
可以读汉字,却不会读英文。
没有把英文当作图形来记忆,而是采用一般的拼读方式。
如果把英文像汉字那样去死记发音,不记拼读,也是能记住,
但是不拼读的英文学习方法,在英美地区是没有的。因为拼音文字的起源就是拼读。

在正常的拼音文字习得的过程中。
我们先学会有声的语言,然后学习声音语言的纪录方法文字,掌握文字的拼读规则,理解文字是把文字转换为声音去理解,靠的是朗读。而朗读的过程其实还是依靠声音语言去理解。但是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习惯文字,可以根据字形来理解意思。所以看IPA的英文会觉得吃力,是因为字形发生了变化。

汉字的起源是图像,古代学习汉字也是当作图像学。不过后来学习汉字也是先学音,后学字,先背唐诗三百首,成了拼音文字的学习方法。不过汉字的发音要靠死记硬背。

声音也好,文字也好,都是一些代号而已,本身不具有任何意思。
通过文字想声音,还是直接想到实物,就要看人是怎么想的。
文字本质是没有以意思的符号,声音本质是没有意思的声音。只是他们所代指一些实物情景,让人们觉得他们有意思。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18:29:04 |只看该作者 张时钊


文字是独立的!
文字是独立的!文字和语言(只指声音语言)虽有种种关系,但是它是独立的更高级而重要的思维工具!且看这件事:复杂的数学公式是文字吧,它甚至不能用语言来读,当然更不是记录语言的。再不要信“什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和“要通过语音来理解”了。我最近在“汉字世纪————用笔画组字实现无字库电脑”一文中说:“斯大林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事实上,文字才是更重要的思维工具:如图表、公式等,不能用语言代替;没有文字,超时空的人类思维也难以形成。从聋哑人社会(据报道还有不会说话的人种)没有语言而可以使用文字来看,文字是独立的。”我认为是不需要其他证明就够清楚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19:07:39 |只看该作者 67781530


文字,不是數學公式的符號。
首先請您分清文字與公式圖表等。

拼音文字的起源,是紀錄口語。通過有拼讀方式,讀出來的聲音跟口語中使用的語言是一模一樣。
但是文字的起源是這樣,不一定文字的理解也是這樣。
只通過字形也能理解,不一定非得依靠發音。
這在前面說得已經很清楚了。

您還是好好證明一下您的觀點。區別一下文字與符號。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4: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23:22:38 |只看该作者 lawpark


67781530说的有道理,可是,西方的学者通过主要是印欧文字为基础的语言学透镜来研究文字的时候,往往把“文字用来记录语言“作为金科玉律,并以此来批评汉字没有前途




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1 12:22:50 |只看该作者 张时钊


Originally posted by 67781530 at 2005-8-20 19:07
文字,不是數學公式的符號。
首先請您分清文字與公式圖表等。

拼音文字的起源,是紀錄口語。通過有拼讀方式,讀出來的聲音跟口語中使用的語言是一模一樣。
但是文字的起源是這樣,不一定文字的理解也是這樣。 ...


67781530君前面说过“声音也好,文字也好,都是一些代号而已,本身不具有任何意思。”看来也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您大概要求我能把它与一般符号区別开来。要下一个恰当的定义确实不容易。我曾试过,马上有网友指出问题。后改为“文字是人类用改变物质载体状态的办法来记录的符号序列,而这些符号个数有限,形态稳定。”又有人再加“能够长久保持意义”。请看:
http://chancezoo.soyuan.net/bbs/dispbbs.asp?boardID=5&ID=142
为了与一般符号、记号、密码等相区別,我想只要强调以下两点:
1、公开性:至少在一大群人中间公开使用;
2、符号数目有限,长期稳定。
其功用主要有三点:
1、记录保存;
2、交流广播;
3、思维推理。
至少目前来看,最大量的文字是在书籍中。而公式图表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符合以上任何一条,我认为应属于文字。难道一定要加上非本质的一条:“必须读得出来”,把它排除,以符合“文字是记录文字的”说教?




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6: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1 14:54:59 |只看该作者 67781530


什么是文字,只是一个人定义的概念。
可以把图表算在文字中,也可以不算。
但我们讨论的只是不包括图表的文字。
文字是个约定俗成的观点,可以参考语言学对文字的定义。
当然,谁都可以去定义文字,不过不一定会被别人接受

不管您是否把图表算作文字,但是“文字并不是独立的”
图表可以独立,但是拼音文字的起源就是为了记音,如同乐谱记录音乐。
但要不要通过声音来理解文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本质上来讲,文字既没有声音,又没有意思,只有通过联想才能得到声音和意思。




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7: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转载)王士元:《语言和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1 18:31:55 |只看该作者 吕观雄


如果把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许许多多的文字现象。比如许多文字包括拼音文字都有一音多形的现象,这如何解释?我看文字应该定义为:文字是记录信息并经由视觉传递信息的逻辑符号系统。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要点:
  1、文字是由数量有限的基本符号按一定逻辑规则(比如构词法、语法、组合规则如图表等)组合来表达信息的;
  2、文字所传承的信息是经由人的视觉器官而在人群中得以传递的;
  3、文字可以通过形直接表达语义,也可以通过音而间接表达语义。

  如果这样定义,诸如图表、数学公式、科技符号都可以列入文字的范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6:58: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penKylin

GMT+8, 2024-5-20 21:10 , Processed in 0.03909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2022 openKylin.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 No. 15002470-12 Tianji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